|
||
今天是 | 支持IPv6网络 |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检察官、伊敏苏木巴音塔拉嘎查第一书记敖云在用蒙古语给孩子们上普法课。(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检察官、伊敏苏木巴音塔拉嘎查第一书记敖云参与驻村工作已有5年了。5年来,敖云几乎每周都要进村入户给牧民普法。久而久之,她对全村100多户村民的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
今年7月,当敖云得知18岁的乌罕于考上了内蒙古大学,但因为父亲去世、家庭经济情况无法支持乌罕于正常入学时,敖云很快为乌罕于申请了3000元的资助金。8月16日,敖云将这笔资助金送到了乌罕于家。
敖云是伊敏河畔放牧长大的达斡尔族姑娘。2002年,敖云通过了司法考试,成为一名检察官。在此后20年的检察生涯中,敖云帮忙解决了当地牧民们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后来又进村入户给牧民普法,帮扶贫困户从源头脱贫。
敖云不仅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度“十佳法治人物”“呼伦贝尔市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政法系统先进个人”,还被鄂温克草原上的牧民们亲切地称作“乌娜吉”(鄂温克语意为“女儿”)。
用好多语优势解决矛盾纠纷
敖云所在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这里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立且复杂的语言体系,矛盾纠纷的发生往往牵扯到两三种语言。
为了应对随时会出现的语言问题,在办案时做好翻译工作,敖云在日常和老百姓的交谈中都会留个“心眼”,凡是遇到不懂或是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她都在笔记本上做好记录。
敖云记录的习惯源于她刚入职时办理的一起团伙盗窃案。
18名犯罪嫌疑人有时3人一组,有时4人一组共同作案。由于牧民的马群基本不圈养,嫌疑人看到哪里有成群的马,就趁人不注意把马群赶到一个特定的院子里,然后由同伙接应,装上车拉走。
几个月的时间里,这群人反复作案,共盗取了200多匹马。被装车的马匹要么是被拉到管理不规范的私人屠宰场杀掉,要么被继续转卖到周边的通辽、甘南等地。
当时屠宰场没有检疫证、交易记录和马匹资料记录,敖云等人追查起来有难度,核对信息也费了不少工夫。为此,敖云特地请来畜牧业专家帮忙鉴别,自己也把每匹马的种类、颜色以及其对应的口语和书面表达都研究清楚。
由于18名嫌疑人是布里亚特蒙古族人,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与其他蒙古族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能顺利地进行提讯工作,敖云先行了解了布里亚特文化和语言特征。可没想到在整理讯问笔录时,她又遇到了难题。翻译工作不仅烦琐,更要保证一点错误也不能出。
作为翻译官,敖云需要先将口语化的布里亚特蒙古语翻译为书面蒙古语,最后再翻译成汉语。面对布里亚特蒙古语在书面蒙古语中没有对应含义的现象,敖云只能联系当时语境,找到相似意思的替换词,再翻译成汉语。
办完这起案件,敖云就认识到多语办案的重要性。为了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检察工作,除了汉语和达斡尔语两门母语,敖云还自学了蒙古语和鄂温克语,并尝试着把法律知识和民族语言融会贯通。
敖云告诉《方圆》记者,由于各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习惯,即便是相同的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有时候细微差异也可能带来含义天翻地覆的改变。
学习了多门语言后,敖云意识到,自己要做的不仅仅是翻译工作,还要运用好多语优势来解决不同民族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不同民族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只有先克服语言障碍才能真正被化解。只有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才能如实还原案情,维护法律的公平与公正”。
挨家挨户走访和沟通
敖云(右)带领帮扶干部在嘎查集体草场。(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2017年,凭借精通四门语言的优势,敖云被任命为伊敏苏木巴音塔拉嘎查第一书记。她记得,刚到村里时,牧民们不支持她的工作,上访户也特别多。她只能拿出以前当老师的经验,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沟通——牧民跑来哭诉,她不急不躁,听牧民发泄完,再和他们讲道理;牧民们大多不会讲汉语,她就用方言和他们沟通……
牧民们看到这位新来的敖书记没有一点架子,很有耐心,看起来又很有亲和力,慢慢地对她有了好感。
“牧民们接触社会少,经历世事不多,文化水平不高,发现领导干部重视,解答了心中的问题,他们心里都挺感激的。”但敖云清楚,仅仅有亲和力远远不够,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实地调研后,敖云发现村里共有300多位牧民,住处大多分散不容易集中。于是她挨家挨户走访,摸清所有牧民的家庭情况,同时把走访状况和牧户意见记录在笔记本上。大到相关政策的落实,小到牧民家牛犊的品种和颜色,敖云都一一认真记下。
相比坐在办公室等着解决问题,敖云更喜欢和牧民们待在一起,一方面是她能够快速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牧民。
非本地户籍的牧民在分草场的问题上与原住民有很多矛盾,经常上访。在交流中敖云得知,草场分配问题虽然是个老话题,但真正解决起来并不容易,“都说草场是牧民的生命,面对自家牛羊群赖以生存的草场,多数发生冲突的牧民都不愿做出退让”。可是事情还是要解决,敖云决定和村干部一起,到牧民家中去沟通协调。
“我户籍在这里,为什么没有草场?”一位户籍在本地但长期不在此处生活的牧民不能理解。
“草场分配的规定30年内是不能变更的,你的户籍虽然在这里,但并不意味着你能从集体草场中再进行分配。”敖云开始给他们讲草场分配政策与规定,希望能从中缓和双方关系,争取让双方权益都不受损……
此外,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符合贫困户标准的牧民可以拿到3.6万元的集体经济分红补助,但这笔分红只能用于买牲畜,不能用于购买其他生活用品。然而一些牧民为了能够自由支配这笔补助款,拒绝在同意分红的协议书上签字,为此还多次上访,让敖云很是头疼。
敖云跟牧民解释,这种做法完全是为了他们考虑,可一些牧民依旧不理解,不愿意配合工作。敖云思虑再三,想到了一个办法。她发了一条朋友圈:“肉羊分红,每户可领2000元。”
闹事牧民看到后,赶忙来问敖云自己怎么没有。敖云一看牧民心急了,回应道:“因为你没在分红协议上签字,所以没有。”对方一听就更着急了,赶紧表示自己愿意配合工作。
看见牧民态度开始有所好转,敖云开始跟他们讲解政策,对方这才明白敖云的良苦用心,保证不再上访。
敖云告诉《方圆》记者,几年的努力下来,上访户渐渐变少,和她接触过的牧民也慢慢把她当成了自家人,这让敖云内心倍感温暖,她觉得这是对她5年基层工作最好的认可。
让牧民生活得更好
在入户走访中,敖云还发现不少牧民面临着看病难的问题。最近的公立医院距离远,一些牧民不能及时就医,小病拖成了大病。为了改善牧民的就医问题,2018年,她邀请了呼伦贝尔市蒙医医院扶贫义诊组开展“精准扶贫,送医下乡”活动,让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诊治与服务。
除了解决牧民的就医问题,敖云还对当时村里的几家特困户进行了定点帮扶。
乌尼尔是当地的低保户。2011年,乌尼尔因患有精神狂躁症住院,并且伴有慢性高血压症,出院后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治疗。这场病花光了乌尼尔一家所有积蓄,甚至背上了债务。
2017年8月,乌尼尔的女儿阿斯汉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本该为女儿庆祝的一家却愁容满面。他们家每个月仅靠460元的低保收入维系生活,没法再匀出一分钱给阿斯汉读大学。
“家里有人考上大学是好事,如果因为钱的问题没法读书,那就太可惜了”。敖云告诉乌尼尔:“别担心,政府会帮助你们一家解决难题。”
紧接着,敖云协助乌尼尔一家向民政部门申请了4.8万元资助金,同时发动社会各界为阿斯汉提供帮助。很快一名武警联系上敖云,表示愿意对阿斯汉进行一对一帮扶,每个月给她500元生活费,保障她顺利完成学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彻底解决乌尼尔家里的贫困问题,敖云还主动为乌尼尔夫妻俩提供创业机会。
冬天的牛奶无法销售,敖云就教乌尼尔把牛奶做成奶干和糖等奶制品成袋出售,每次制作的奶制品敖云也都会积极帮忙推销,这为乌尼尔一家每年带去了两三千元的收入。
后来,敖云又把从政府申请的西门塔尔牛交给乌尼尔一家养,而乌尼尔一家也不辜负敖云的信任,每天从凌晨四点忙到半夜,把牛养得又肥又壮,每个月能获得几千元到一万多元的养殖收入。
在敖云的帮助下,乌尼尔一家依靠自己的力量顺利脱贫,不仅还清了家中负债,乌尼尔的身体也有了明显好转。就在去年,阿斯汉顺利考上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自从成为伊敏苏木巴音塔拉嘎查第一书记后,敖云心里想的都是怎样让牧民生活得更好。有时,她会把抄写在笔记本上的法律条文拍照并分享到朋友圈,“牧民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每天都会看我的朋友圈,关注我在干什么。我觉得他们对法律知识还是好奇的”。
除了分享法律条文,敖云有时也会分享检察院办理的各类案件链接,目的也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去向牧民们普法。
眼看着牧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敖云打心眼里为他们感到高兴。她坚信,所有美好的结局,都会伴随着希望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