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云在接受采访
“她总是步履匆匆,脚步铿锵有力。”“她外表看似柔弱,行动起来却十分干练。”“她面对公益诉讼从零开始,敢于亮剑,勇于担当。”……近日,记者到山东省青岛市检察院采访,同事们对该院第八检察部检察官刘凌云如是评价。
走近她、了解一番,记者发现同事们的评价很是中肯,这个身材娇小的女子快言快语、行动带风,好像没有她破不了的难题,也没有她想不出的办法。因工作成绩突出、业务能力精湛,她先后获评山东省优秀检察官、山东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业务竞赛标兵、全国首届公益诉讼勘验取证业务能手。
推动系统治理,打通依法治污“最后一公里”
青岛市某污水处理厂因处置能力不足导致污水不达标排放,溢流至胶州湾。企业在两年间收到罚单20余次,金额累计4233万元。对此,某社会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企业支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1100万元。刘凌云受法院邀请旁听庭审时敏锐地发现,企业资金受限,单凭社会组织“一纸诉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庭后,刘凌云经与同事研究,决定依托行政公益诉讼职能,以督促环保、水务、当地街道等部门依法履职为抓手,推动系统治理。刘凌云作为青岛市检察院主办检察官,与污水处理厂所在辖区基层院同事组成办案组开展工作,调查核实相关证据,查阅相关污水处理技术资料,征求污水处理专家意见,从技术人员视角研究污水调蓄和净化工程,寻求杜绝污染的可行方法;向企业解读污染危害,说服其落实整改;数次讨论使用赔偿金提标改造的可行性,打通依法治污“最后一公里”;组织多个监管部门磋商,推动相关行政单位向区政府作专题汇报,形成“督促自我投资+协调社会赞助+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资金解决方案。
经过努力,企业表示愿意再投资2000万元用于治污,法院通过司法确认将生态损害赔偿金的70%用于设备投产,第三方社会组织投资1800万元用于公益环保事业,区政府3年内投资2.8亿元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2020年以来,经实时监测,企业排放污水水质连续达标。
“上医治未病。”刘凌云以求极致精神,坚持推动以“我管”促“多管”,先后协助最高检、山东省检察院办理公益诉讼专案29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件37件,办理行政公益诉讼和请示案件57件。因为业务过硬,刘凌云成为青岛检察公益诉讼领军人才,并入选山东省公益诉讼检察人才库。
坚守三年办一案,湿地又见白鹭飞翔
“检察机关能够坚守三年办一案,让我们真正看到了检察担当和为民情怀。”青岛电视台记者王鑫男谈及自己采访的一起湿地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时深有感触。该案背后,刘凌云的付出尤其令人感动。
青岛一处滨海河口湿地,曾经是百余种海洋鱼类和种鸟的家园。因多种原因,湿地一度被建筑垃圾填埋,周围群众多次反映仍难以让湿地回归。刘凌云收到线索后,迅速启动调查,指导湿地所在辖区检察院发出4份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修复湿地。但因该区域土地法律属性登记为滩涂,辖区也没有被列入湿地名录,行政机关表示难以整改。
如何证明这里是湿地,成了第一道难题。刘凌云主动请缨,经领导批准后,以青岛市检察院的名义直接提办该案,接着又遇到了建筑垃圾对湿地环境的危害、周围生态的综合治理等方面的调查取证难题。因建筑垃圾体量巨大、填埋时间过久、土地属于集体所有等,在随后两年里,她和办案团队先后联系27名专家,开展论证17次,组织现场调查33次,走访周边群众11次。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出具司法鉴定意见,认为这里就是湿地,需要异地修复。
有了依据,刘凌云着力推动湿地修复,组织召集有监管部门参与的专家论证会,由专家解读湿地属性和修复方法。监管部门一致表示将按照湿地标准修复,在征求周边社区意见后将周边区域一并纳入修复。为发挥区政府统筹协调的积极作用,青岛市检察院向湿地所在辖区政府发出生态修复检察建议。很快,为期一年半的施工整改启动,42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到位,80余亩受损湿地修复范围扩大至300亩,被建筑垃圾掩埋的湿地又现水草丰美,再见白鹭飞翔。
因为办案效果好,该案两次获评全国检察机关典型案例,还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和“十佳”检察建议,并在全省政法机关“我为群众办实事”故事分享会上进行宣讲。
“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百战穿金甲。”这个案子是她所办123起公益诉讼案件中的一个典型,亦是她发扬求极致精神解难题的一个缩影。
办理全国首例以劳务代偿履行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民事公益诉讼案
“办案没思路,就找刘凌云。”在青岛,公益诉讼检察人形成了这个共识。
2021年初,青岛一家酒店因将穿山甲等珍稀保护动物摆上餐桌,被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其时正值民法典颁布实施,多年的办案经验使刘凌云产生了一个想法,在要求酒店赔偿生态环境永久性服务功能损失的同时提出惩罚性赔偿诉讼请求,要求酒店以劳务代偿方式履行惩罚性赔偿责任——向120家餐饮企业送达野生动物保护公益宣传材料。
这个想法得到法院判决支持,也得到各职能单位及餐饮企业支持。检察机关联合法院、市场监管部门、司法部门共同开展普法宣传活动,30余家酒店参与其中。“一只穿山甲就要赔偿近50万元,以后谁还敢弄野味!”一个参加活动的酒店负责人感叹道。
案后,刘凌云编写的《关于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开展公益诉讼劳务代偿工作的暂行办法》被最高检转发推广。作为全国首例以劳务代偿履行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民事公益诉讼案,该案获评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刘凌云敢于在办案中“尝鲜”创新,连续3年获评青岛市检察机关年度工作创新一等奖。特别是在办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案时,她探索活体动物保护的办案空白点,率先尝试在全省采用专家意见解决鉴定难问题,备受好评。
“战场”不止于青岛
“不管安排什么任务,刘凌云从来没有丝毫怨言和懈怠。”说起刘凌云,青岛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薇赞不绝口。
公益诉讼实行一体化办案机制,刘凌云的“战场”也不止于青岛市检察院。她经常被指派办理全省、全市重大疑难复杂公益诉讼案件,并担负着指导、协同基层检察院办案的职责。她与基层院干警组成办案组,指导办案组调查取证和审查证据,审核把关法律文书,领办、参办基层院公益诉讼案件1017件。她先后编写《青岛市检察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衔接实施办法》《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办案指南》等文件10余份,成为青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重要遵循。
2021年年底,刘凌云被山东省检察院抽调,参与办理最高检交办的南四湖专案。南四湖流域涉及四省,存在污染源多、面积广、监测难等问题。在开展实地调查取证时,正值寒冬腊月,刘凌云和同事们一肩霜雪,风雨兼程,辗转济南、枣庄、济宁等多地,沿湖走访了解渔民生产生活,与行政机关磋商统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河段治理方法,与办案团队研讨难点问题和解决路径。目前,她参与办理的南四湖专案中的19起案件全部依法审查终结。
2022年2月,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主持南四湖专案检察听证。听证期间,看到视频中出现码头忙碌作业的场景,看到小渔村重焕生机、展露新颜的美好生活,刘凌云深感作为公益诉讼检察人的自豪和欣慰。她自豪的是,可以用自己这身“检察蓝”守护“青山绿”;她欣慰的是,公益诉讼让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本报记者郭树合?通讯员白树文)